近日,山東一位母親發布的家庭視頻引髮網絡熱議。
當家裡的小寶貝開始學習語言,並且每天都能聽到父母對著一個小盒子喊「小愛同學」來完成各種指令時,寶寶竟然以為自己的名字叫「小愛同學」。
視頻中,5個月大的嬰兒在母親喊「小愛同學」時扭頭應答~誒😲。
其父母將這一場景記錄並分享至社交平台。
這一家庭趣事經網絡傳播後,引發大量家長共鳴。

有網友評論稱:
1. 可以了,我兒子以為他叫「爸爸」。
2. 就像熊貓花花以為自己叫果賴。
3. 我兒子對天貓精靈說:天貓精靈,給我泡奶啊!哈哈哈哈,我在廁所聽到,笑炸,他以為天貓精靈是全能的。
4. 既然她選擇了這個名字,那就叫她小愛吧!
5. 孩子不理人的原因找到了。
6. 這個我懂,我崽小時候以為自己叫張大嘴😁
7. 天天跟爸爸視頻叫爸爸,叫了三個月,見到爸爸不認識,看見手機就很激動的叫~爸爸爸爸。
8. 再過倆月會說話了,他就來一句:我在呢!
9.笑不出來,我家孩子叫「天貓精靈」。

兒童心理專家指出,0至1歲嬰幼兒處於語言敏感期,對高頻重複的語音刺激具有較強模仿與關聯記憶能力,此類現象雖屬偶然,但反映齣兒童早期認知發展中的語言習得規律。
寶寶是天生的語言學家,從出生時就具備學習語言的生物能力,成長過程中的社會互動則是學習語言的關鍵。
隨著智能家居設備的普及,「小愛同學」、「天貓精靈」等智能音箱已經成為不少家庭中的常客。
確保孩子在一個健康、積極的環境中成長始終是每位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之一。
其實 1~3 歲是孩子語言能力發育的敏感期,在這個階段,那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?
在關聯的場景中教導寶寶學習相關的詞彙,更容易讓 TA 的語言啟矇事半功倍,同時也要注意,交流的內容和表達方式要跟寶寶自身年齡階段的發展水平相匹配,儘可能讓他們去理解。
語言敏感期,家長這樣做就對了:
1. 多跟孩子說話,多講故事,多給語言刺激和鼓勵,累積多了自然會有質變。
2. 避免總是簡單地重複孩子的話,要擴充他們說句子的能力。
3. 多和寶寶講話互動,讓寶寶能通過你的聲音、表情、狀態等感受到關心,能比較好地培養寶寶的安全感,提升親子依戀,促進語言發育。